早在19世紀初,就有人用透明度盤目測自然光在海中的鉛直衰減。從19世紀末開始,海洋學家才比較注意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,并結合海洋初級生產力的研究,用光電方法測量海洋的輻照度。到了20世紀30年代,瑞典等國的科學家設計制造了測定海水的線性衰減系數、體積散射系數和光輻射場分布的海洋光學儀器,進行了一系列現場測量。
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60年代中期,是海洋光學的發展時期:1947~1948年,瑞典科學家在環球深海調查中(“信天翁”號),首次將海洋光學調查列入重要的海洋調查計劃,測量了輻照度、衰減和散射等;1950~1952年,丹麥人在環球深海調查中,致力研究了重要海區的初級生產力和光輻照之間的關系;1957~1958年,在國際地球物理年(IGY)的調查中,測量了北大西洋的水文要素和光學參數,并研究其相互的關系;美國、蘇聯、法國等國,相繼建立了實驗基地,詳盡研究了海水固有光學性質和海洋表觀光學性質之間的關系;美國R.W.普賴森多費爾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海洋光學理論,發展了海洋輻射傳遞理論;一些學者對水中能見度理論、海洋光學測量模型、光輻射場與海水固有光學性質之間的關系,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。60年代中期以后,隨著近代光學、激光、計算機科學、光學遙感和海洋科學的發展,海洋光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特別是結合信息傳遞的要求,用蒙特卡羅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激光在水中的傳輸、海面向上光輻射與海水固有光學性質之間的關系等問題,使海洋光學從傳統的唯象研究轉入物理的和技術的研究。